耳鸣听力下降,語言 障礙 診斷,長者助聽器價錢

耳鳴與聽力下降的常見性

耳鳴與聽力下降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在噪音污染日益嚴重的都市生活中,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耳朵嗡嗡作響或聽力減退的困擾。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約有15%的香港市民曾受耳鳴困擾,而65歲以上的長者中,更有超過30%的人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這些症狀看似輕微,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提醒我們聽覺系統或整體健康狀態出現了問題。

早期發現與治療對於耳鳴和聽力下降的管理至關重要。許多人在出現初期症狀時往往選擇忽略,認為只是暫時現象或老化自然過程,殊不知這可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聽力系統一旦受損,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及早介入不僅能減緩惡化速度,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改善症狀。特別是當耳鳴伴隨聽力下降時,更應該提高警覺,這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早期表現。

什麼是耳鳴?

耳鳴是指在外界沒有聲音來源的情況下,耳朵或頭部感知到聲音的現象。醫學上將耳鳴分為主觀性耳鳴和客觀性耳鳴兩大類。主觀性耳鳴只有患者自己能聽到,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耳鳴案例的95%;客觀性耳鳴則較為罕見,醫師有時也能透過聽診器聽到患者耳內的聲音,這通常與血管或肌肉問題有關。

耳鳴患者描述的聲音型態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

  • 鈴聲或蜂鳴聲(高頻率)
  • 嘶嘶聲或靜電聲
  • 嗡嗡聲或低鳴聲
  • 脈動聲(與心跳同步)
  • 蟬鳴聲或鳥叫聲

造成耳鳴的原因相當多元,主要包括:

  • 噪音暴露:長期處於高分貝環境或一次性巨大噪音傷害
  • 年齡因素:隨著老化,聽覺系統功能自然衰退
  • 耳部疾病:如耳垢栓塞、中耳炎、梅尼爾氏症等
  • 全身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問題等
  • 藥物副作用:某些抗生素、利尿劑、抗癌藥物等
  • 心理因素:壓力、焦慮、抑鬱可能加重耳鳴

聽力下降的種類與成因

聽力損失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和混合性聽力損失。傳導性聽力損失發生在外耳或中耳,聲音無法有效傳導至內耳,常見原因包括耳垢堆積、耳膜穿孔、中耳炎或耳硬化症等。這類聽損通常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改善。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則涉及內耳或聽神經的損傷,是最常見的永久性聽力損失類型,約佔所有聽損案例的90%。老化(老年性耳聾)、噪音傷害、遺傳因素、某些藥物(耳毒性藥物)等都是常見成因。混合性聽力損失則是同時存在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問題。

根據香港聽力學會的資料,香港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40%需要某種形式的聽力輔助。聽力下降不僅影響溝通能力,還可能導致社交孤立、認知功能下降等問題,因此及時的語言障礙診斷和適當干預非常重要。

耳鳴與聽力下降的關聯性

耳鳴和聽力下降經常同時出現,這並非巧合。從生理機制來看,當聽覺系統受損(特別是內耳毛細胞損傷),大腦接收到的聲音訊號減少,可能會產生代償性活動,導致耳鳴的產生。這就好比截肢患者常會感受到幻肢痛一樣,是神經系統對感覺輸入改變的反應。

聽力受損如何引發或加重耳鳴?當某些頻率的聽力下降,大腦聽覺皮質會試圖「填補」這些缺失的頻率,產生相應的耳鳴聲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聽力損失患者的耳鳴聲音特徵往往與其聽力損失的頻率範圍相符。此外,聽力下降導致人們需要更專注聆聽,這可能增加聽覺系統的壓力,間接加重耳鳴症狀。 語言 障礙 診斷

某些疾病會同時影響聽覺與聽力,梅尼爾氏症就是典型例子。這種內耳疾病會導致陣發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和耳鳴,三者常同時出現。其他如聽神經瘤、自身免疫性內耳疾病等,也可能同時表現為耳鳴和聽力下降。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耳鳴或聽力下降?

耳鳴的自我檢查可以從幾個面向著手:首先注意耳鳴聲音的特徵(音調、類型)、出現的時間(持續性或間歇性)、強度(是否影響日常生活)以及是否有誘發因素(如壓力、特定環境)。記錄這些資訊有助於醫師評估耳鳴的性質和可能原因。

聽力下降的常見徵兆包括:

  • 經常要求他人重複說話
  • 電視或收音機音量需要調得比別人高
  • 在嘈雜環境中理解對話有困難
  • 電話交談時聽不清楚
  • 常誤解別人說的話
  • 家人或朋友指出你的聽力問題

目前有許多線上聽力測試可供初步篩查,但這些測試無法取代專業的語言障礙診斷。專業聽力檢查(純音測聽、語音測聽等)由聽力師在隔音室進行,能準確評估各頻率的聽閾值,並區分聽力損失的類型和程度。若懷疑自己有聽力問題,建議盡早安排專業評估。

及早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

早期診斷和介入對於耳鳴和聽力下降的管理至關重要。對於聽力損失而言,越早使用助聽器等輔具,越能保持大腦聽覺皮質的活性,減緩聽力進一步惡化。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可能增加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的風險。

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治療:針對特定病因,如改善血液循環、抗發炎等
  • 助聽器:補償聽力損失,同時可能減輕耳鳴
  • 耳鳴掩蔽器:產生舒適聲音掩蓋耳鳴
  • 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適應和減少耳鳴的困擾
  • 手術治療:針對可矯治的結構性問題

在香港,尋求專業協助的途徑包括:

  • 公立醫院耳鼻喉科(需轉介)
  • 私家耳鼻喉專科診所
  • 註冊聽力師提供的聽力評估和康復服務
  • 社福機構提供的長者聽力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長者助聽器價錢在香港差異頗大,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應根據個人聽力需求、生活型態和經濟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部分社福機構和政府計劃提供助聽器補助,有需要的長者可多加利用。

預防耳鳴與聽力下降的生活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生活習慣有助於保護聽力:

  • 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噪音環境,必要時使用耳塞或耳罩
  • 遵循「60/60原則」使用耳機:音量不超過60%,時間不超過60分鐘
  • 保持心血管健康: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影響內耳血液供應
  • 均衡飲食:適量攝取含鋅、鎂、維生素B群等有益聽力的營養素
  • 規律運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包括內耳微循環
  • 管理壓力:壓力可能加重耳鳴和聽覺敏感
  • 戒煙限酒:尼古丁和酒精都可能對聽力產生負面影響
  • 定期聽力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或高風險族群

對於已經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症狀的人,除了就醫外,可以嘗試以下緩解方法:

  • 背景聲音療法:輕音樂、自然音等有助分散對耳鳴的注意力
  • 放鬆技巧:深呼吸、冥想、漸進式肌肉放鬆等
  • 睡眠衛生:耳鳴常影響睡眠,良好的睡眠習慣很重要
  • 支持團體:與其他耳鳴患者交流經驗和應對策略

再次強調耳鳴與聽力下降的嚴重性

耳鳴和聽力下降不僅是聽覺問題,更可能影響整體生活品質、心理健康甚至認知功能。許多人在症狀初期因羞於啟齒或認為無關緊要而延誤就醫,等到問題嚴重時,治療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我們應該以積極態度面對聽覺健康問題,就像重視視力或牙齒健康一樣。當出現持續性耳鳴或聽力下降徵兆時,應及時尋求專業的語言障礙診斷和治療。對於長者而言,了解長者助聽器價錢和補助資源,選擇合適的聽力輔具,能顯著改善溝通能力和生活品質。

記住,聽覺健康是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聽力從今天做起,讓我們能夠繼續享受生活中的美妙聲音,維持良好的人際溝通,擁有更豐富的晚年生活。 耳鸣听力下降